当前位置:主页 > 计算机电子书 > 数据库 > Oracle下载
Oracle DBA高可用、备份恢复与性能优化

Oracle DBA高可用、备份恢复与性能优化 PDF 全书扫描版

  • 更新:2020-05-07
  • 大小:175 MB
  • 类别:Oracle
  • 作者:林树泽
  •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格式:PDF

  • 资源介绍
  • 相关推荐

这书內容包含高可用性、数据库查询备份与恢复,及其数据库优化。这三一部分是OracleDBA务必把握的內容,尤其是RAC、DataGuard和Stream布署在许多公司使用系统软件上,出示了系统软件的高可用性及其销售电价,早已变成公司面试的必学內容。

这书高可用性一部分详细介绍了RAC、DataGuard和Stream的原理、构架及其安裝布署技术,另外还详细介绍了ASM储存及其Clusterware的维护保养技术。备份与恢复一部分详解了Oracle的全部备份与恢复技术。数据库优化包含SQL提升和数据库实例提升技术,并详细介绍了特性分析工具Statspack与AWR。各一部分所涉及到的技术都应用了很多的案例来表明。

这书朝向必须升阶的初中级DBA、初级DBA及其提前准备OCM考試的读者。假如读者拥有 丰富多彩的DBA工作经验,但针对一些原理如RAC、DataGuard、Stream和ASM等不甚了解,还可以从书里得到解释。

目录

  • 第1章 RAC真应用集群
  • 1.1 单实例数据库并发控制原理
  • 1.1.1 并发访问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 1.1.2 事务以及隔离级别
  • 1.1.3 支持并发的lock机制
  • 1.1.4 支持并发的latch机制
  • 1.1.5 Lock和Latch的使用
  • 1.2 RAC并发控制的实现
  • 1.2.1 RAC的并发控制问题
  • 1.2.2 RAC的实现并发访问
  • 1.3 Oracle为何引入RAC
  • 1.4 RAC集群简介
  • 1.4.1 集群分类
  • 1.4.2 RAC环境的特殊问题
  • 1.4.3 RAC集群
  • 1.5 RAC架构详解
  • 1.6 RAC与Clusterware
  • 1.7 安装RAC
  • 1.7.1 设计RAC应用环境
  • 1.7.2 确认安装的软件组件
  • 1.7.3 任务规划
  • 1.7.4 安装虚拟机
  • 1.7.5 在虚拟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
  • 1.7.6 配置主机
  • 1.7.7 安装Clusterware
  • 1.7.8 安装数据库软件
  • 1.7.9 启动监听
  • 1.7.10 创建ASM
  • 1.7.11 创建数据库
  • 1.8 Failover和Load balance测试
  • 1.8.1 Failover失败转移
  • 1.8.2 LoadBalance负载均衡
  • 1.9 本章小结
  • 第2章 ASM自动存储管理
  • 2.1 Oracle自动存储管理概述
  • 2.2 自动存储管理的优点
  • 2.3 ASM系统架构
  • 2.4 ASM和CSS集群同步服务
  • 2.5 创建ASM实例
  • 2.6 启动ASM实例
  • 2.7 理解ASM实例架构
  • 2.8 ASM命令行管理工具
  • 2.9 管理ASM磁盘组
  • 2.9.1 使用ASM磁盘组管理文件的优势
  • 2.9.2 创建磁盘组
  • 2.9.3 向磁盘组添加磁盘
  • 2.9.4 删除磁盘和磁盘组
  • 2.9.5 平衡磁盘组
  • 2.9.6 MOUNT和DISMOUNT磁盘组
  • 2.10 管理ASM文件
  • 2.10.1 ASM磁盘组文件名结构
  • 2.10.2 ASM磁盘组中目录管理
  • 2.10.3 添加和删除别名
  • 2.10.4 删除文件
  • 2.10.5 使用ASM文件模板
  • 2.11 使用RMAN将数据库迁移到ASM实例
  • 2.12 管理ASM的数据字典视图
  • 2.1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管理Clusterware组件及管理指令
  • 3.1 Clusterware及其组件
  • 3.2 备份和恢复VotingDisks
  • 3.3 添加和删除VotingDisks
  • 3.4 备份和恢复OCR
  • 3.4.1 从自动备份中恢复OCR
  • 3.4.2 从人工备份文件中恢复
  • 3.5 修改OCR存储配置信息
  • 3.6 删除OCR存储
  • 3.7 ocrconfig指令功能汇总
  • 3.8 管理Clusterware指令
  • 3.8.1 srvctl指令
  • 3.8.2 crs_stat指令
  • 3.8.3 onsctl指令
  • 3.8.4 crsctl指令
  • 3.8.5 ocrcheck指令
  • 3.8.6 ocrdump指令
  • 3.8.7 oifcfg指令
  • 3.8.8 olsnodes指令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DataGuard的安装与管理
  • 4.1 DataGuard是什么
  • 4.2 DataGuard体系结构
  • 4.2.1 DataGuard的架构
  • 4.2.2 DataGuard的后台进程
  • 4.3 DataGuard配置及相关概念
  • 4.4 DataGuard服务本质
  • 4.4.1 Apply服务
  • 4.4.2 Redo 应用
  • 4.4.3 SQL 应用
  • 4.4.4 角色转换服务
  • 4.5 DataGuard的保护模式
  • 4.6 DataGuard的优点
  • 4.7 手工搭建物理DataGuard
  • 4.8 物理DataGuard的SWITCHOVER
  • 4.9 物理DataGuard的FAILOVER
  • 4.10 如何转换FAILOVER后的主库为新备库
  • 4.11 管理物理Standby数据库
  • 4.11.1 启动Standby数据库
  • 4.11.2 关闭Standby数据库
  • 4.11.3 Primary数据库结构变化的传播
  • 4.11.4 自动传播数据文件和表空间的变化
  • 4.11.5 手工修改数据文件和表空间的变化
  • 4.11.6 重命名数据文件
  • 4.11.7 添加或删除重做日志组
  • 4.11.8 监控DataGuard数据库视图
  • 4.11.9 设置DataGuard保护模式
  • 4.12 DataGuard broker
  • 4.12.1 DataGuard Broker概述
  • 4.12.2 DataGuard Broker的配置
  • 4.12.3 DataGuard Broker的组件
  • 4.12.4 DataGuard Broker的DMON进程
  • 4.12.5 DataGuard Broker使用的前提条件
  • 4.12.6 DataGuard Broker配置实例演示
  • 4.12.7 DataGuard Broker完成物理DG的SWITCHOVER
  • 4.12.8 DataGuard Broker实现DG的自动FAILOVER
  • 4.12.9 DG的DGMGRL维护指令设置
  • 4.13 DataGuard 的日志传输服务
  • 4.13.1 通过ARCn进程来传送Redo
  • 4.13.2 LGWR进程同步传送Redo
  • 4.13.3 LGWR进程异步传送Redo
  • 4.1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treams技术原理与应用
  • 5.1 Streams概述
  • 5.2 Streams的原理
  • 5.3 Streams体系结构概述
  • 5.4 配置本地捕获进程的单向复制
  • 5.4.1 具体配置之前的任务
  • 5.4.2 Stream单向本地复制配置
  • 5.5 使用MAINTAIN_*存储过程配置流
  • 5.6 Streams的几个重要视图
  • 5.7 小结
  • 第6章 RMAN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 6.1 RMAN概述
  • 6.2 RMAN的独特之处
  • 6.3 RMAN系统架构详解
  • 6.4 快闪恢复区(flash recovery area)
  • 6.4.1 修改快闪恢复区大小
  • 6.4.2 解决快闪恢复区的空间不足问题
  • 6.5 建立RMAN到数据库的连接
  • 6.6 RMAN的相关概念与配置参数
  • 6.7 RMAN备份控制文件
  • 6.8 RMAN实现脱机备份
  • 6.9 RMAN联机备份
  • 6.9.1 联机备份前的准备工作
  • 6.9.2 联机备份整个数据库
  • 6.9.3 联机备份一个表空间
  • 6.9.4 联机备份一个数据文件
  • 6.9.5 RMAN备份坏块处理方式
  • 6.10 RMAN的增量备份
  • 6.11 快速增量备份
  • 6.12 在映像副本上应用增量备份
  • 6.13 创建和维护恢复目录
  • 6.14 RMAN的脚本管理
  • 6.15 使用RMAN非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6.15.1 控制文件、数据文件以及重做日志文件丢失的恢复
  • 6.15.2 只有数据文件丢失的恢复
  • 6.15.3 联机重做日志文件和数据文件损坏的恢复
  • 6.15.4 如何将数据文件恢复到其它磁盘目录下
  • 6.16 使用RMAN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6.16.1 非系统表空间损坏的恢复
  • 6.16.2 系统表空间损坏的恢复
  • 6.16.3 所有数据文件丢失的恢复
  • 6.17 RMAN实现数据块恢复
  • 6.18 RMAN的备份维护指令
  • 6.18.1 RMAN的VALIDATE BACKUPSET指令
  • 6.18.2 RMAN的RESTORE…VALIDATE指令
  • 6.18.3 RMAN的RESTORE…PREVIEW指令
  • 6.18.4 RMAN的LIST指令
  • 6.18.5 RMAN的REPORT指令
  • 6.19 本章小结
  • 第7章 手工管理的备份恢复
  • 7.1 备份恢复的概念
  • 7.1.1 物理备份
  • 7.1.2 逻辑备份
  • 7.1.3 冷备份与热备份
  • 7.1.4 数据库恢复
  • 7.2 非归档模式下的冷备与恢复
  • 7.2.1 冷备的步骤
  • 7.2.2 冷备下的恢复
  • 7.2.3 缺少重做日志文件的恢复方法
  • 7.3 归档模式与非归档模式
  • 7.3.1 设置数据库的归档模式
  • 7.3.2 设置归档进程相关参数
  • 7.3.3 管理归档文件和归档目录
  • 7.4 手工热备数据库的步骤
  • 7.5 热备过程中对数据库崩溃的处理方法
  • 7.6 热备的原理
  • 7.7 备份控制文件
  • 7.8 介质恢复的原理
  • 7.9 归档模式下的完全恢复
  • 7.9.1 数据文件在有备份情况下的恢复
  • 7.9.2 数据文件在无备份情况下的恢复
  • 7.9.3 系统表空间数据文件损坏的完全恢复
  • 7.9.4 当前UNDO表空间损坏的完全恢复
  • 7.9.5 非当前UNDO表空间损坏的完全恢复
  • 7.10 何时使用不完全恢复
  • 7.10.1 不完全恢复的场合
  • 7.10.2 不完全恢复的类型
  • 7.11 所有控制文件丢失的恢复方法
  • 7.11.1 使用备份的控制文件
  • 7.11.2 重建控制文件
  • 7.12 本章小结
  • 第8章 Oracle闪回技术
  • 8.1 理解闪回级别
  • 8.2 闪回数据库
  • 8.2.1 闪回数据库概述
  • 8.2.2 启用闪回数据库
  • 8.2.3 关闭闪回数据库
  • 8.2.4 闪回数据库方法
  • 8.2.5 使用闪回数据库
  • 8.2.6 监控闪回数据库
  • 8.2.7 使用闪回数据库的限制
  • 8.3 闪回删除
  • 8.3.1 闪回删除原理
  • 8.3.2 回收站的使用
  • 8.3.3 恢复删除的表
  • 8.3.4 恢复多个同名的表
  • 8.3.5 应用Purge永久删除表
  • 8.4 闪回表
  • 8.5 闪回版本查询
  • 8.6 闪回事务查询
  • 8.7 闪回查询
  • 8.8 复原点技术
  • 8.9 本章小结
  • 第9章 数据迁移-EXP/IMP
  • 9.1 关于备份的几个概念
  • 9.2 使用EXP指令实现逻辑备份
  • 9.2.1 EXP指令详解
  • 9.2.2 不带参数的EXP 备份
  • 9.2.3 EXP指令导出整个数据库
  • 9.2.4 EXP指令导出特定的表
  • 9.2.5 EXP指令导出指定的用户
  • 9.2.6 EXP指令导出特定的表空间
  • 9.3 使用IMP指令实现逻辑恢复
  • 9.3.1 IMP指令详解
  • 9.3.2 IMP指令恢复整个数据库
  • 9.3.3 IMP指令恢复特定的表
  • 9.3.4 IMP指令恢复指定的用户
  • 9.4 使用EXP/IMP实现传输表空间
  • 9.4.1 理解Big/Little Endian
  • 9.4.2 传输表空间的限制
  • 9.4.3 传输表空间的兼容性问题
  • 9.4.4 传输表空间的自包含特性
  • 9.4.5 实现传输表空间的步骤
  • 9.4.6 使用EXP/IMP实现同平台表空间迁移
  • 9.4.7 使用EXP/IMP实现跨平台表空间迁移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数据迁移-EXPDP/IMPDP
  • 10.1 数据泵导出(EXPDP)简介
  • 10.1.1 数据泵导入导出技术的结构
  • 10.1.2 数据泵导入导出技术的优点
  • 10.1.3 数据泵导入导出的目录对象
  • 10.2 数据泵导入导出与EXP/IMP技术的区别
  • 10.3 数据泵导出(EXPDP)数据库实例
  • 10.3.1 数据泵导出的参数含义
  • 10.3.2 数据泵导出数据库实例
  • 10.4 数据泵导入数据库实例
  • 10.4.1 数据泵导入概述及参数含义
  • 10.4.2 数据泵导入数据库实例步骤
  • 10.5 使用数据泵迁移表空间
  • 10.6 使用数据泵生成外部表
  • 10.7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基于CBO的SQL优化
  • 11.1 性能调整方法
  • 11.2 SQL查询处理过程详解
  • 11.2.1 语法分析
  • 11.2.2 语句优化
  • 11.2.3 查询执行
  • 11.3 基于成本的优化
  • 11.3.1 选择CBO的优化方式
  • 11.3.2 优化器工作过程
  • 11.4 自动统计数据
  • 11.5 手工统计数据库数据
  • 11.6 统计操作系统数据
  • 11.7 手工统计字典数据
  • 11.8 主动优化SQL语句
  • 11.8.1 WHERE谓词的注意事项
  • 11.8.2 SQL语句优化工具
  • 11.8.3 使用索引
  • 11.8.4 索引类型及使用时机
  • 11.8.5 使用绑定变量
  • 11.8.6 消除子查询优化SQL语句
  • 11.9 被动优化SQL语句
  • 11.9.1 使用分区表
  • 11.9.2 使用表和索引压缩
  • 11.9.3 保持CBO的稳定性
  • 11.9.4 创建合适的索引
  • 11.10 详解V$SQL视图
  • 11.11 本章小结
  • 第12章 Oracle数据库实例优化
  • 12.1 详解SGA与实例优化
  • 12.2 将程序常驻内存
  • 12.2.1 创建软件包DBMS_SHARED_POOL
  • 12.2.2 将程序常驻内存的过程
  • 12.2.3 从DBMSPOOL脚本理解软件包DBMS_SHARED_POOL
  • 12.3 将数据常驻内存
  • 12.3.1 再论数据块缓存池
  • 12.3.2 将数据常驻内存的过程
  • 12.3.3 将常驻内存的程序恢复为默认缓冲池
  • 12.4 优化重做日志缓冲区
  • 12.4.1 深入理解重做日志缓冲区的工作机制
  • 12.4.2 重做日志缓冲区相关的等待事件
  • 12.4.3 设置重做日志缓冲区大小
  • 12.5 优化共享池(Shared Pool)
  • 12.5.1 库高速缓存
  • 12.5.2 使用绑定变量
  • 12.5.3 调整参数CURSOR_SHARING
  • 12.5.4 设置共享池的大小
  • 12.6 优化数据库高速缓存
  • 12.6.1 调整数据库缓冲区大小
  • 12.6.2 使用缓冲池
  • 12.7 优化PGA内存
  • 12.8 本章小结
  • 第13章 Statspack与AWR
  • 13.1 Statspack安装
  • 13.2 设置Statspack相关参数
  • 13.3 statspack数据收集
  • 13.3.1 STATSPACK收集统计数据的原理
  • 13.3.2 创建性能数据报表
  • 13.3.3 自动收集性能报告
  • 13.4 初步分析STATSPACK性能报告
  • 13.5 AWR是什么
  • 13.6 管理AWR
  • 13.6.1 DBMS_WORKLOAD_REPOSITORY包的使用
  • 13.6.2 AWR快照与STATISTICS_LEVEL参数的关系
  • 13.6.3 手工创建AWR快照
  • 13.6.4 清除AWR快照
  • 13.6.5 修改AWR快照参数
  • 13.6.6 创建和删除AWR快照基线
  • 13.6.7 创建AWR报告
  • 13.7 ASH是AWR的补充
  • 13.8 创建并分析ASH报告
  • 13.9 AWR与ADDM的关系
  • 13.10 本章小结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地址1:https://pan.baidu.com/s/164_h1ln3Wh-RiaYH-5wFjg

相关资源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