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计算机电子书 > 计算机理论 > 大数据 pdf电子书
数据之巅

数据之巅 PDF 全书扫描版

  • 更新:2019-05-23
  • 大小:55.8 MB
  • 类别:大数据
  • 作者:涂子沛
  • 出版:中信出版社
  • 格式:PDF

  • 资源介绍
  • 学习心得
  • 相关内容

数据之巅》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大数据方面的书籍,作者是涂子沛,主要介绍了关于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方面的知识内容,目前在大数据类书籍综合评分为:7.3分。

书籍介绍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

读者评价

领导推荐的一本书,作为对大数据相关知识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感觉这本书的装帧是至今自己感觉最完美的一本。

大数据的介绍性书籍,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和用途。

涂子沛的两本书都很赞,《大数据》仿佛是是用分镜头的形式展示了大数据时代的细节,而《数据之巅》则是用一种全景镜头的形式揭示了数据思维的来龙去脉。两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内容虽有交叉但不可相互替代

涂老师通过美国数据的发展史来解说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制度形成,其实更多的是想让国人通过对数据的了解重新看待世界。本书不会有太强的专业知识,多数通过故事来讲解,还算易懂。喜欢数据,想对社会有新了解的朋友看看。

数据之巅从美国历史的维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维度,以及对未来展望的维度说明了数据与我们息息相关,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眼界格局之高,案例选的之经典,让我深刻的理解了大数据对于未来要发展中国,造福国人的伟大意义!

内容介绍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目录

  • 推荐序一 进入一个重要的现代文化园地/许倬云 //XV
  • 推荐序二 一部精彩纷呈的时代杰作/郭为 //XIX
  • 推荐序三 大数据可以创造未来/王巍 //XXIII
  • 第一部分 小数据之历史
  • 第一章 初数时代:奠基共和
  • 克服民主的劣势:用数据分权 //004
  • 制度创新:变对抗为合作的魔法棒 //010
  • 两党之争:无法精确分割的权力 //013
  • 亚拉巴马悖论:没有完美的方案 //021
  • 有数初成:共和政治反哺数据文化 //027
  • 中国往事: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035
  • 第二章 内战时代:终结奴隶制的灯塔
  • 人口普查:南方最大的敌人 //040
  • 用数据辩论:南北战争的序幕 //046
  • 用数据远征:向大海进军 //053
  • 政治计算:解放黑奴的真正原因 //069
  • 兵家和数据: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 //074
  • 第三章 爆发:镀金时代的三重崛起
  • 用数据预测:转变思维方式 //083
  • 总统之死:专业化的悲情序曲 //089
  • 世纪巅峰:大数据驱动的创新 //102
  • 和政治分家:劳工统计的异军突起 //110
  • 姑娘、棉花和数据:究竟谁在推动历史 //116
  • 尘封的瑰宝:中国的数据可视化先驱 //122
  • 第四章 量化:进步时代的数据大潮
  • 用数据决策:水利工程中的数据竞争 //138
  • 冲击量化的极限:给生命定价 //146
  • “平托”风波:福特公司的道德危机 //151
  • 用数据来审判:理性的必然选择 //159
  • 代理人需要监督: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未来 //163
  • 思考中国话题:民族复兴能否量化? //172
  • 第五章 抽样时代:统计革命的福祉
  • 从选票到电影票:和《乱世佳人》共舞 //178
  • 用数据跨界:质量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188
  • 旋转质量的飞轮:日本崛起 //193
  • 世纪之问:日本行,为什么我们不行? //203
  • 第二部分 大数据的崛起
  • 第六章 开放时代:内开放的历程
  • 内开放1.0:数据承载知情权 //217
  • 内开放2.0:用数据制衡 //219
  • 悲剧现场的第一个问题:普查局的数据之痛 //224
  • LEHD项目:开放数据的使用权 //229
  • 内开放3.0:用数据推动创新 //244
  • 2012年:来自中国的组织创新 //250
  •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通往计算型的智能社会
  • 世上本没有数:正解大数据 //255
  • 改变世界的三股力量:大数据的成因 //259
  • 有数据,还要有计算:计算型社会的兴起 //270
  • 普适计算:即将到来的超级数据爆炸 //278
  • 数据和计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CPU //280
  • 数据之巅:通向智能型社会的挑战 //288
  • 第八章 智慧城市:正在拍打世界的浪潮
  • 西方和东方:聪明和智慧 //303
  • 目标锁定“城市平台”:神州数码对话录 //309
  • 众包、众智和众创:让大众解决大众的问题 //315
  • 云、隐私和未来: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挑战 //325
  • 结语 把握后发优势:把科技符号变成文化符号 //335
  • 后记 蝴蝶振翅 //341

资源获取

资源地址1:https://pan.baidu.com/s/1XzSyJHX4BtntVPHA1L3BxA(密码:cfcd)

相关资源

网友留言

网友NO.34637
网友NO.34637

我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向来持有戒心,认为数字可以被人“按摩”,抚平成为别人所需要的模样。可是有一天,家里小孩的一个新说法,让我的成见有所松动。我想带他们去快餐店吃饭,过去他们很喜欢,但不知学校营养课做了什么宣传,他们这次不愿去了,说有些快餐店用的牛肉饼,可能是“粉色浆糊”(pink goo)。 所谓粉色浆糊,是指将牛肉,牛杂碎甚至其他一些不卫生的东西一起搅了。你以为你吃的是牛肉,谁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人的观念何尝不是这样?好多被我们接受的结论,你可能以为是事实,但里头掺杂了多少私利,偏见,还有舆论影响?天知道。 解决思维的“粉色浆糊”,应多倚重数据。《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先生最近又出了一本新著《数据之巅》(中信出版社,2014版)。他的上一本书,在国内产生的社会影响近年少有。上至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下至一些地方小企业的老板,阅读《大数据》、谈论大数据,已蔚然成风。在他著作的推动下,佛山南海区甚至设立了大数据局,我相信类似机构也会陆续在其他地方设立。这是好事,也是海外学人给中国带来的一种改革新风。但愿行政各级对大数据的重视不是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而是能产生些实质影响。中国行政中“拍脑袋决策”一向为人诟病。科学决策这几个字写起来易,做起来难。没有人,哪怕是腐败官员,愿意去担“拍脑袋决策”的恶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缺乏方法,包括如何采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 《数据之巅》这本新书比《大数据》脉络更为清晰。纵线为美国历史,包括美国第一个百年的三个时代: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以及20世纪后数据成熟期的量化时代、抽样时代、开放时代、大数据时代。除了写大数据的成长,让人认识大数据之外,也让人从一个新鲜视角,认识美国政体的设立、演变、成熟的过程,如科学决策方法的出现、机构的设置等等。比如,在“初数时代”,书中写道了参众两院的结构设置,人口统计中黑人计数方法等。以数据写史,使得书比“民主的细节”还细节。美国人有时候会说,“大象也要一口一口吃”。大的概念,有时候无从入手。对于比较成熟的美国社会制度,国人羡慕的很多,但是如何借鉴,则有无从下手的苦恼。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数据也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能在改进中国社会的同时,避开意识形态的顾忌和干扰。作者用数据梳理了美国的历史,他让我们看到,美国走过的路,有一些我们正在走,或者将要走。比如美国的“镀金时代”,工业化提速,城市化加快,和中国现实不无类似,此间统计与数据所促成的革新,对我们就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作者不仅仅是审视了美国的发展,还布了一条横线,由外而内,增加了对于中国大数据发展的关注。这种关联有问题上的类比,比如福特公司的人命换算,对中国交通事故管理的一些启发。也有一些关联,产生的是一种急迫的呼吁。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说的是美国人戴明,如何使用基于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思维,影响了日本的工业制造,使得日本产品给人的印象,从劣质产品快速转化为质量一流的产品。作者呼吁中国也引入这种统计思维和数据文化,改进“中国制造”的质量,继而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能不能形成这种数据文化,有官方的推动自然是好事。而在民间,数据革命也在悄然开展。计算机、手机、可穿戴技术的日渐普及,使得普通人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产生数据。大数据的土壤正在形成。虽然有隐私问题需要持续关注,数据的采集越广泛,也就越可靠,越有用。精明的商家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在数据发掘上已抢先一步,如书中介绍的神州数码和中信银行。涂先生也认为,在教育等很多其他领域,数据也有巨大的潜力。比如在教育领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中数据所支持或者否定的结论。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 教育者说基于证据的学习策略(evidence-based learning),医生们说基于证据的医治(evidence-based medicine). 这种“证据”来自哪里?最主要的渠道就是数据,作者给我们交代了信息、数据、知识层层递进的证据。大数据也可以变做“小数据”,亦即人们实际生活中可用的数据,我们跑步时所戴的跑步手环,可帮我们采集锻炼的数据,我们还可下载相关手机程序,控制自己的饮食。我们正在成为“量化的自我”(quantified self). 量化和数字化,也未必就是枯燥乏味的“必要邪恶”(necessary evil)。涂先生把数据大数据写得风姿绰约。大数据确实可以很迷人。为了了解莎士比亚的词汇使用,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其作者统计了莎士比亚不同风格作品的词汇使用状况,结果发现,莎翁在悲剧中使用的词汇多于喜剧。我问我一个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她说悲剧通常需要更为深入地再现人类深层的苦难和处境,需调用的概念更多一些。数据有时候会暗渡陈仓地把我们带到洞见面前。 这几年涂先生繁忙地奔波于大洋两岸,成了“大数据”文化的布道人。同样写“大数据”的图书,目前市面上还有其他一些,如迈尔·舍恩伯格所著同名图书。不过涂在中美的政府机构都做过事,无疑更接中国的地气。也正因为中美两个国家的情况都了解,他就能在《数据之巅》中如数家珍地说到中国现当代数据的使用,比如陈正详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舍恩伯格也不大可能会发现唐代2625个诗人的籍贯分布,宋代2377个诗人的籍贯分布等有趣数据 —— 这样的数据,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的变迁,给文化研究提供新思维新方法。又如,涂先生还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谢尔曼将军依据数据发现最佳行军路线,说到林彪利用大数据打胜战的奥秘。此书观点权威,资料翔实,描述生动,连我一个外行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我们都已经被大数据重重包围,《数据之巅》这样“干货”极多的书,我们必须阅读,多些了解,可以在我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些数据的意识和方法,少些“粉色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