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计算机电子书 > 其它 > 系统工程下载
敏捷系统工程

敏捷系统工程 PDF 完整清晰版

  • 更新:2023-11-07
  • 大小:64.2 MB
  • 类别:系统工程
  • 作者:Bruce
  •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格式:PDF

  • 资源介绍
  • 相关推荐

《敏捷系统工程》是一本富有洞见的书籍,它通过讨论在敏捷的工程背景环境下,如何确保系统安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的指导原则。书中强调了精确的需求规范、结构和行为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这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敏捷系统工程的愿景,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思考模式。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都给出了深入细致的指导,对于系统工程师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敏捷系统工程

敏捷系统工程

内容扩充

项目总结在有些公司也叫项目复盘,推广敏捷开发的项目会觉得迭代已经有开展回顾会了,没必要再做项目总结。我觉得这两者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回顾会偏重当前迭代,项目总结则是对整个项目周期工作的复盘。不过项目总结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效果较差,经常出现 SM 一人完成所有总结活动,总结会议上 SM 一人在念报告,其他成员各顾各的,应付式完成总结。

本场 Chat 将会跟大家分享好视通 MCU 团队的项目总结实践,有利于调动项目成员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总结活动中,主动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关注他人的观点,让 SM 知道他不能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好视通MCU项目简介:视频会议系统私有化部署服务器项目,特性团队9人,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尝试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团队成员对敏捷转型较支持,积极参与敏捷教练组织的各项活动。

本场 Chat 您将学到以下内容:

  • 如何获取项目团队对本项目的整体感受?
  • 如何借助项目总结调查问卷进行项目总结?
  • 如何进行项目团队交叉互评?
  • SM 展示项目总结报告。
  • 团队如何总结出计划在下个项目执行的活动?

内容介绍

《敏捷系统工程》表达了系统工程的一种愿景,即在敏捷的工程背景环境中,精确的需求规范、结构和行为可满足系统安全性、安保性、可靠性及性能等更大的关注。阐述了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及向特定工程学科的转交。Douglass博士自始至终都将敏捷方法与SysML和MBSE相结合,进而为系统工程师提供概念和方法层面应用的流程指南,使他们可避免规范中的缺陷并改进系统的质量。同时,敏捷方法可以降低系统工程的工作和成本。

目录

  • 第1章 什么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1
  • 1.1 关键的系统工程活动 1
  • 1.1.1 识别客户需要 2
  • 1.1.2 规定系统需求 2
  • 1.1.3 评估可依赖性 3
  • 1.1.4 评价备选架构和技术 3
  • 1.1.5 选择特定架构和技术 4
  • 1.1.6 分配需求和接口到架构 4
  • 1.1.7 向下游工程转交 4
  • 1.1.8 将学科特定的设计综合至系统组成 5
  • 1.1.9 以整体验证系统 5
  • 1.1.10 系统确认 8
  • 1.2 系统工程数据 8
  • 1.2.1 系统开发规划 8
  • 1.2.2 利益攸关者需求 9
  • 1.2.3 系统需求 9
  • 1.2.4 认证规划 9
  • 1.2.5 子系统需求 9
  • 1.2.6 学科特定的需求 9
  • 1.2.7 安全性分析 10
  • 1.2.8 可靠性分析 10
  • 1.2.9 安保性分析 10
  • 1.2.10 系统架构 10
  • 1.2.11 综合测试规划 11
  • 1.2.12 综合测试 11
  • 1.2.13 验证规划 11
  • 1.2.14 验证试验 12
  • 1.2.15 确认规划 12
  • 1.2.16 追溯矩阵 12
  • 1.2.17 综合测试结果 13
  • 1.2.18 验证结果 13
  • 1.2.19 确认结果 13
  • 1.3 系统工程的生命周期 13
  • 1.3.1 V模型生命周期 13
  • 1.3.2 增量式 15
  • 1.3.3 混合式 16
  • 1.4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 17
  • 1.4.1 建模的优势 17
  • 1.4.2 用UML和SysML进行高精度建模 20
  • 1.4.3 建模是敏捷系统工程的根本 20
  • 1.4.4 在你的组织或项目中采纳建模 21
  • 1.4.5 建模规则 25
  • 1.5 总结 27
  • 参考文献 27
  • 第2章 什么是敏捷方法 29
  • 2.1 敏捷宣言 30
  • 2.2 敏捷方法的益处 32
  • 2.2.1 提高工程数据的品质 32
  • 2.2.2 提高工程效率 32
  • 2.2.3 尽早获得投资的回报(ROI) 33
  • 2.2.4 利益攸关者满意 33
  • 2.2.5 增强了项目控制 33
  • 2.2.6 响应变化 33
  • 2.2.7 更早且更大幅度地降低项目风险 33
  • 2.3 将敏捷宣言应用于系统工程 34
  • 2.3.1 增量式地工作 34
  • 2.3.2 动态地规划 34
  • 2.3.3 主动降低项目风险 35
  • 2.3.4 持续地验证 36
  • 2.3.5 连续地综合 36
  • 2.3.6 用例1:在空域中发现轨迹 36
  • 2.3.7 用例2:进行定期的内置测试(PBIT) 36
  • 2.3.8 频繁地确认 37
  • 2.3.9 建模是aMBSE的根本 37
  • 2.4 针对系统工程的敏捷最佳实践 37
  • 2.4.1 工作产品的增量式开发 38
  • 2.4.2 工作产品的持续验证 38
  • 2.4.3 可执行的需求模型 39
  • 2.4.4 链接到文本规范的基于模型的规范 41
  • 2.4.5 连续的可依赖性评估 41
  • 2.4.6 主动的项目风险管理 42
  • 2.4.7 向下游工程的基于模型的转交 43
  • 2.4.8 动态的规划 43
  • 2.5 汇总:Harmony aMBSE流程 45
  • 2.5.1 启动项目 47
  • 2.5.2 定义利益攸关者需求 49
  • 2.5.3 系统需求定义和分析 50
  • 2.5.4 途径1:基于流的用例分析 51
  • 2.5.5 途径2:基于场景的用例分析 51
  • 2.5.6 途径3:基于状态的用例分析 52
  • 2.5.7 架构分析 53
  • 2.5.8 架构设计 55
  • 2.5.9 进行迭代回顾 56
  • 2.5.10 向下游工程转交 57
  • 2.5.11 控制项目 58
  • 2.5.12 进行品质保证审计 59
  • 2.5.13 管理变更 59
  • 2.6 总结 59
  • 参考文献 60
  • 第3章 SysML介绍 61
  • 3.1 SysML概览 61
  • 3.2 UML扩展机制 64
  • 3.2.1 SysML模型元素 65
  • 3.2.2 SysML图 66
  • 3.2.3 行为图 67
  • 3.2.4 需求图 68
  • 3.2.5 结构图 69
  • 3.3 组织你的模型很重要 72
  • 3.4 关键SysML视图和核心语义 76
  • 3.4.1 块、关系、接口和端口 76
  • 3.4.2 顺序图 86
  • 3.4.3 活动、动作和活动图 89
  • 3.4.4 状态机图 94
  • 3.5 最小SysML概要 103
  • 3.6 总结 105
  • 3.6.1 摘自UML 105
  • 3.6.2 修改 105
  • 3.6.3 新元素 106
  • 参考文献 106
  • 第4章 敏捷的利益攸关者需求工程 107
  • 4.1 目标 107
  • 4.2 利益攸关者需求工作流 107
  • 4.2.1 牢记——这是敏捷MBSE 109
  • 4.2.2 什么是用例 109
  • 4.2.3 用例图 112
  • 4.3 示例模型:T-Wrecks工业外骨骼 116
  • 4.4 识别利益攸关者 117
  • 4.4.1 驾驶员 118
  • 4.4.2 机队管理人员 118
  • 4.4.3 维护人员 118
  • 4.4.4 采购方 118
  • 4.4.5 安装人员 119
  • 4.4.6 T-Wreckers测试团队 119
  • 4.4.7 制造工程师 119
  • 4.5 生成利益攸关者需求 119
  • 4.5.1 什么是需求 119
  • 4.5.2 性能需求和其他QoS需求121
  • 4.5.3 需求可视化 122
  • 4.5.4 需求管理工具 124
  • 4.5.5 组织利益攸关者需求规范 124
  • 4.6 对利益攸关者用例场景建模 124
  • 4.6.1 什么是用例场景 125
  • 4.6.2 场景分析工作流 127
  • 4.6.3 T-Wrecks利益攸关者用例场景 129
  • 4.7 创建/更新确认规划 135
  • 4.8 总结 136
  • 4.8.1 识别利益攸关者 136
  • 4.8.2 生成利益攸关者需求 136
  • 4.8.3 对利益攸关者用例场景建模 136
  • 4.8.4 创建/更新确认规划137
  • 4.9 未完待续 137
  • 参考文献 137
  • 第5章 敏捷的系统需求定义和分析 139
  • 5.1 目标 139
  • 5.2 系统需求工作流 139
  • 5.2.1 识别系统用例 140
  • 5.2.2 生成/更新系统需求141
  • 5.2.3 进行用例分析 141
  • 5.2.4 创建逻辑数据模式 142
  • 5.2.5 分析可依赖性 142
  • 5.2.6 创建/更新系统验证规划142
  • 5.3 识别系统用例 142
  • 5.4 生成系统需求 143
  • 5.5 分析用例 144
  • 5.5.1 基于流的用例分析 144
  • 5.5.2 基于场景的用例分析 160
  • 5.5.3 基于状态的用例分析 176
  • 5.6 创建/更新逻辑数据模式 189
  • 5.7 可依赖性分析 192
  • 5.7.1 安全性分析 192
  • 5.7.2 T-Wrecks初始可依赖性分析 201
  • 5.8 创建/更新验证规划 204
  • 5.9 总结 204
  • 5.10 未完待续 205
  • 参考文献 205
  • 第6章 敏捷的系统架构分析与权衡研究 207
  • 6.1 目标 207
  • 6.2 架构分析工作流 208
  • 6.2.1 识别关键的系统功能 209
  • 6.2.2 定义备选解决方案 209
  • 6.2.3 架构权衡研究 209
  • 6.2.4 将多个解决方案并入系统架构 210
  • 6.2.5 定义评估准则 210
  • 6.2.6 向准则分配权重 210
  • 6.2.7 为每个准则定义效用曲线 211
  • 6.2.8 向众多备选解决方案分配MOE 211
  • 6.2.9 确定解决方案 211
  • 6.3 评估方法 211
  • 6.3.1 简单方法 211
  • 6.3.2 高保真方法 213
  • 6.4 识别关键的系统功能(和特性) 216
  • 6.5 定义备选解决方案 218
  • 6.5.1 Speed Demon备选解决方案 218
  • 6.5.2 T-Wrecks备选解决方案 219
  • 6.6 进行架构权衡研究 222
  • 6.6.1 定义评估准则 222
  • 6.6.2 向准则分配权重 223
  • 6.6.3 为每个准则定义效用曲线 224
  • 6.6.4 向备选解决方案分配MOE 226
  • 6.6.5 确定解决方案 229
  • 6.7 将多个解决方案并入系统架构 229
  • 6.8 总结 230
  • 6.9 未完待续 230
  • 参考文献 230
  • 第7章 敏捷的系统架构设计 231
  • 7.1 目标 231
  • 7.1.1 什么是子系统 231
  • 7.1.2 关键架构视图 232
  • 7.2 架构设计工作流 234
  • 7.2.1 识别子系统 234
  • 7.2.2 向子系统分配系统需求 234
  • 7.2.3 向子系统分配用例 235
  • 7.2.4 创建/更新逻辑数据模式235
  • 7.2.5 创建/更新子系统需求235
  • 7.2.6 开发控制律 235
  • 7.2.7 分析可依赖性 235
  • 7.2.8 进行评审 236
  • 7.3 识别子系统 236
  • 7.3.1 Speed Demon子系统 237
  • 7.3.2 T-Wrecks子系统 245
  • 7.4 向子系统分配系统需求 248
  • 7.5 向子系统分配用例 249
  • 7.5.1 自底向上分配 250
  • 7.5.2 自顶向下分配 251
  • 7.5.3 公共任务 253
  • 7.5.4 Speed Demon子系统用例分配示例 254
  • 7.5.5 T-Wrecks子系统用例分配示例 259
  • 7.6 创建/更新逻辑数据模式 265
  • 7.6.1 Speed Demon跑步机示例 266
  • 7.6.2 T-Wrecks示例 267
  • 7.7 创建/更新子系统需求 268
  • 7.8 开发控制律 269
  • 7.9 分析可依赖性 270
  • 7.9.1 安全性分析 271
  • 7.9.2 可靠性分析 271
  • 7.9.3 安保性分析 271
  • 7.10 总结 271
  • 7.11 未完待续 272
  • 参考文献 272
  • 第8章 向下游工程转交 275
  • 8.1 目标 275
  • 8.2 向下游工程转交的工作流 275
  • 8.2.1 收集子系统规范数据 275
  • 8.2.2 创建共享模型 276
  • 8.2.3 定义子系统物理接口 276
  • 8.2.4 创建子系统模型 277
  • 8.2.5 定义跨学科接口 277
  • 8.2.6 将需求分配到工程学科 277
  • 8.3 收集子系统规范数据 277
  • 8.3.1 收集SysML模型数据 277
  • 8.3.2 收集其他工程数据 278
  • 8.4 创建共享模型 279
  • 8.5 定义子系统物理接口 280
  • 8.5.1 从逻辑规范中创建物理规范 281
  • 8.5.2 Speed Demon接口示例 284
  • 8.5.3 T-Wrecks接口示例 287
  • 8.6 创建子系统模型 290
  • 8.7 定义跨学科接口 291
  • 8.7.1 Speed Demon示例:Control Unit子系统接口规范 291
  • 8.7.2 T-Wrecks示例 293
  • 8.8 将需求分配到工程学科 297
  • 8.8.1 Speed Demon示例 298
  • 8.8.2 T-Wrecks示例 299
  • 8.9 下游工程开始 304
  • 8.10 系统工程还在继续 305
  • 参考文献 305
  • 附录A T-Wrecks利益攸关者需求 307
  • 附录B T-Wrecks系统需求 311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地址1:https://pan.baidu.com/s/1rSHdOOOqjStb1rOrSWx5kA

相关资源

网友留言

网友NO.37527
沃德海

适应变化。Scrum 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外部需求模糊而难以理解。Scrum 对此的理念是:让客户直接看到半成品,他们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 Scrum 的原则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每个 Sprint 结束时由 Product Owner 为客户进行展示,又比如任务细化一般不超过一个 Sprint。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理解为什么 Scrum 似乎总在变化,因为需求总在变化。 快速迭代。Scrum 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是团队生存在一个快速变化且充满竞争的世界。如果自己一年半才能发布一个新版本,而竞争对手半年就能发布,那么几年之内,我们就会被对手甩得远远的。Scrum 对此的理念是:发布即 Milestone(里程碑),宁可每次发布二十个功能发布五次,也不要在内部搞五个 Milestone 然后一口气发布一百个功能。理解了这一点,才会理解为什么 Scrum 会认为发布时砍功能是一种正常情况而非一种失败。 我们作出的决定中, 50% 都是错误的。早早失败,早早学习。因为发布周期缩短,团队没有能力保证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正确,很多开销都必须花在试错上;快速发布实际上导致 Scrum 团队的抗风险能力弱于瀑布模型团队,因为一个人的离职或病假都可能对单一功能的进度造成影响,不利于短期频繁发布。 Scrum 对此的解答是:不要试图不犯错误,而是保证小的错误能被尽快发现从而不会酿成大错

网友NO.35159
融榕嫣

一个个用户故事太散。 新人没有系统的需求文档学习系统的需求 (话说实际情况也没哪个新人进项目后会系统的学习需求。都是只看自己负责那部分) 需求查阅也不方便。比如想起来要查阅某个需求点,在用户故事的茫茫大海里怎么找? 解决方案: 用记故事地图。 绘制一个用户故事地图大概相当于需求文档的章节索引。找某个需求点或想系统学习需求时可以从用户地图里找。 实际效果及问题总结: 用户故事地图得将用户故事分类总结好才能真正起到地图的作用。比如,如果你想确认购物车页面能否修改选购产品,但是从地图里完全看不出来这个功能点分布在哪个用户故事里。那这样的地图就是失败的。这次项目需求范围比较窄,只有browsing 和Search. 所以做出来的用户故事地图对分类水平要求不高。个人认为对用户故事分类难点在于要想清楚是按功能点按功能模块分,还是按页面分。比如B2B用户注册过程中会要求搜索公司以便将个人用户关联到某个公司. 如果按功能模块,搜索公司这个功能点应该属于搜索模块,如果按页面,那就应该属于注册页面。那应该用哪种分类呢?就个人经验而言,如果划分用户故事时页面已经清楚了,那可以按页面划分。因为我们公司开发基本是按页面开发。这种情况 一般发生在做系统维护升级的项目。对于新项目,功能需求都没有出来,页面肯定是出不来的。这种情况就可以按功能模块划分. 下文中有本人对Bowsing 和Search 的功能点划分图。供参考。 严格来说,我们其实也没有严谨的遵守用户故事划分原则。更倾向于将需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的功能点,而不是用户故事。对于用户故事的定义及划分原则,大家可以自行百度goole. 个人认为一切的方法和理论目的都是解决问题,不必要一定要遵守定义的条条框框。根据公司项目实际开发习惯,高效解决问题就好。